品牌规划  品牌培育  品牌交流  品牌推广 


品牌营销  品牌升级  品牌拓展

佛山市企业品牌促进会欢迎您!
双汇:不平凡的肉类食品领军者

1984年,全国几乎所有的县市都有自己的肉联厂,双汇的前身漯河肉联厂就是这数以百计的企业中普普通通的一家。


改革之初,漯河肉联厂面临着设备简陋、技术落后、产品单一、连年亏损、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窘境。伴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序幕的拉开,国有肉联厂被率先推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1984年,作为第一批改革试点企业,漯河肉联厂由河南省管下放到漯河市管。1984年7月23日,万隆经民主选举当选为厂长,肩负起全体职工的重托,在企业处于极度困境的情况下,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改革发展的道路。



双汇,从此开启了不可复制的改革元年,步入了艰难曲折的求生之路。


企业刚刚改制时,全国生猪价格还没有放开,工厂按国家计划价格收不到生猪,工厂没有猪宰,工人没有活干,企业没有利润,职工工资没有着落。


作为全省第一批改革试点企业,双汇在国家规定的生猪收购价基础上上浮2分钱,议价收购,生猪源源不断进入工厂,解决了无米下锅的问题,企业因此成为全省肉联厂敢于打破常规,锐意改革的样板 —— 万隆董事长紧跟着下了第二步棋,一手抓国内市场,一手抓外贸出口 —— 国内市场搞多种经营,杀猪、宰牛、宰兔、宰鸡、宰羊、宰乳猪,八大销售公司齐头并进开拓市场。外贸业务开发出口产品,产品远销前苏联、东南亚及港澳地区,实现由内贸向外贸转型。1986年企业改造出口分割肉车间,1989年新建牛肉出口生产分厂,不到5年的时间,外贸出口产品从几十吨发展到1万多吨,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肉类出口基地。



锐意改革使企业找到了活路,外贸转型使企业获得了发展。1984--1990年,企业年销售收入从不足1000万元发展到1.46亿元,企业从亏损发展到年创利润500多万元,从当地政府的一个包袱企业变成了利税大户,成为全省、全国肉类行业改革的典型。



1992年,双汇火腿肠问世,吹响了双汇肉类产业由生加工向熟加工进军的号角,标志着双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的肉制品深加工元年的开启。


上世纪90年代初,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双汇80%的外贸业务受阻,出口产品销不出去,国内市场如何开展,双汇再次站在了生死攸关的十字路口。当时火腿肠刚刚兴起,这种产品以其营养、方便、新颖、时尚,深受市场青睐。双汇认定火腿肠市场方兴未艾,空间很大,机会很多,应该看准机会,抓住机遇,大上快上。


万隆董事长提出了“高起点、上规模、高速度、高效益”上马火腿肠的原则,并将产品品牌命名为“双汇”,寓意“汇集世界高科技、汇集世界新工艺”。


这是“双汇”品牌首次亮相市场,标志着双汇提炼出了企业发展的品牌价值,真正拥有了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上实现凤凰涅槃。


1991年双汇一次性拿出仅有的1200万元上10条生产线,快速启动火腿肠项目。1992年2月,双汇火腿肠投放市场,当年生产9400吨,进入全国火腿肠生产前三位。此后,双汇火腿肠生产线以每年几十条线的速度快速递增,迅速扩大规模,占领市场,强力助推企业发展。


1991—2000年,双汇肉制品年产量从不到1万吨发展到30多万吨,生猪年屠宰从20多万头发展到200多万头,年销售收入从不到2亿元发展到60多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


进入新世纪,随着消费环境的变化,企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为保持企业旺盛的竞争力和发展力,双汇全面提升产品竞争力、产业链竞争力、产业集群竞争力,在更高层次参与市场竞争。


双汇实施冷鲜肉变革,走过了一条坎坷曲折的发展历程。万隆董事长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率先把“冷链生产、冷链销售、冷链配送、连锁经营”的冷鲜肉模式引入国内,改变中国几千年卖肉没有品牌的历史。2000年双汇第一条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屠宰冷分割生产线投入运营,双汇冷鲜肉投放市场后,产品深受消费者欢迎。双汇冷鲜肉的变革既为企业找到了一个做大屠宰业的发展空间,又为行业转型和产业升级找到了一条途径,趟出了一条路子。


双汇通过竞争上规模,坚持围绕“农”字做文章,围绕肉类加工上项目,坚持把产业做专做精做大做强。形成了养殖、饲料、屠宰、肉制品加工、新材料包装、冷链物流、连锁商业等完善的产业链,走出河南,走向全国。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双汇肉类年产销量从50多万吨发展到300多万吨,年销售收入从60亿元发展到500亿元,成为中国最大、世界领先的肉类供应商。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0多年来,双汇员工由不足800人发展到12万人,年销售收入由不足1000万元发展到1700多亿元,由一个濒临倒闭的小企业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猪肉食品企业,见证了双汇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偏于一隅到布局全球,昂首阔步走向世界艰难而光明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