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规划  品牌培育  品牌交流  品牌推广 


品牌营销  品牌升级  品牌拓展

佛山市企业品牌促进会欢迎您!
喜之郎:营销破格之路
在中国市场很难再找到这样一个品牌:单一产品市场占有率达83%,成为行业里全球最大的生产企业、所在产业的代名词,破格定位的品牌扩张路线仍在成功延伸。原本一个区域性的品牌,由于执行了全新的品牌策略,在国内诸多品牌(其中不乏一些外资品牌)的夹击中,迅速超过行业前辈,荣登国内老大宝座,成为全球最大的果冻生产企业。
它的成功使产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由微末之身发展为众所周知的产业。
这种成功,加上它简洁的广告语,使得这一品牌成为所在产业的代名词。
这就是喜之郎。
在消费者了解喜之郎之前,果冻作为一新兴产业形态在国内市场尚鲜为人知。果冻是用果汁和海藻提取物合制而成的小食品,前身是被称为布丁的西餐点心,水嫩嫩的模样,就像水做的宝石,十分赏心悦目,舶来品的味道十足。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高度同质化是这类产品的基本属性。以当初的市场眼光来评判,这种低关注度的产品品牌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都不大。
国内最早出现果冻生产厂家是在1985年,先行者是天津长城食品厂。次年深圳琼胶工业公司作为第二厂家推出SAA牌果冻,并逐渐奠定市场领导者地位。1993年喜之郎介入该领域已比先行企业起步晚了8年,此时SAA牌果冻仍为市场第一品牌。
1996年,40万元起家、历经3年发展的喜之郎在市场上虽然略有成就,但在大众消费品领域,仍是鲜为人知的地方性品牌。相对于饮料、奶制品等传统食品行业,果冻仍处于极为边缘化的市场地带,作为一个产业的概念在消费者认知中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其市场地位就像布丁般微不足道。
同年,为实现自身发展的突破,喜之郎委托广东平成广告公司负责其整体品牌推广,由此,广东喜之郎集团走向了其品牌扩张之道,果冻产业升级的大幕也由此拉开
在中国果冻业发展史上动荡不安的1996年,当喜之郎遇到平成,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开辟全新的市场进攻路线。这一新的市场战略在两个层面展开:从区域性品牌转向全国品牌;从小众市场延伸到大众领域。
喜之郎跳离原有区域性品牌框架,定位于全国性品牌参与行业竞争。由此,喜之郎开始其在中央电视台投放广告的历史,以全国性品牌的形象出现在消费者面前。正因为喜之郎1997年率先投放中央电视台广告并加大地方媒体广告投放力度,拉动果冻产品需求升温,当年年底央视调查中心资料显示,国内果冻布丁市场销售额增至30亿元。
重新界定市场领域,扩大果冻的消费层次及范围,这是引起产品销量大增的重要途径。
改变消费者对果冻原有的印象,必须有全新的品牌策略与广告对消费者实施潜移默化的启蒙。为此,喜之郎与平成决定突破传统的行业做法,逆向定位,扩大产品消费群体:虽然喜之郎是作为儿童食品进入市场的,但不应将品牌局限为儿童食品,而应定位于大众食品。因为行业关注度与认知度都不高,消费者尚未形成果冻就是儿童食品的认知定势,此情况下在消费者大脑中建立大众休闲食品联想的可能性很大。
从竞争的角度来考虑,这一策略也为作为挑战者的喜之郎重新定义了竞争的规则、参数和范围,并创造新的竞争优势;毕竟,在一场实力并不悬殊的争霸赛中,获胜的常常是在主场作战的一方,而在现代商战中,谁制定规则谁就占据主场。
果冻作为休闲食品,对于消费者来说并不是生活必需品,也不可能成为主导性的营养品,是可有可无的选择,要成为消费者愿意选择并经常选择的产品,在传播策略上必须有所突破。要让消费者对此类市场关注度较低的产品产生品牌忠诚度,品牌主张必须从产品属性层面跳出,拓展品牌诉求的外延,在产品与消费者之间建立更高的关联度,采用情感诉求广告策略,着手塑造足以左右其思想、意愿和行动的情感属性。
因此,惟有跳出产品之表象,在消费者的认知上做文章,喜之郎才能在消费者大脑中真正占据一席之地。喜之郎消费群定位扩展到大众后,要能触动不同年龄层次的消费者的认知心理,品牌诉求应针对作用于每一个时代的心理认知的大众文化心理积淀。基于文化心理积淀所形成的社会普遍认知是广告传播与大众消费者进行对话的前提。据此,喜之郎的品牌解决之道是:立足亲情这一中国人的基本心理认知进行诉求—即使社会和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亲情无价依然沉淀并扎根在国人心中。这一很传统、包容面很宽的价值观,能为儒家文化大本营中不同年龄的人所接受,是一个足够涵盖中国大众情感的诉求。
围绕亲情无价这一品牌特有的价值观,喜之郎坚持不断地塑造亲情、温馨的品牌形象:健康快乐的喜之郎卡通形象和男孩、女孩一起练习芭蕾和柔道、浪漫永恒的喜之郎情侣、幸福温馨的喜之郎家庭……这些巧妙有效的广告一步一步向消费者提供这样的信息:吃果冻的可以是儿童、少年、青年、中年人和老年人,老幼皆宜;果冻既可在运动后品尝,也可娱乐休息时吃一口,也适宜于全家分享——果冻不只是口感好与有益健康的食品,更是促进不同年龄人群的交流的介质,是适于表达亲情的载体。针对这些不同的层面,主推产品与表现形式虽然各异,但都被整合于亲情这一核心概念之下。
为进一步强化亲情概念,喜之郎特别针对中国人亲情体现最突出的传统节日做文章,不断推出节日系列—“新年篇”、“中秋篇”。不同的节日、喜之郎总有不同的亲情主题和消费者进行亲密接触。“新年篇”将一年来广告中出现的人物来了个大汇演;“中秋篇”黄色的灯笼、黄色的月亮,甜蜜的家庭,是孩子们心目中最甜蜜的回忆。不同的节日,不变的是喜之郎浓浓的亲情。
喜之郎,正如其名称所暗示的那样,其品牌名成为了一个表示开心和亲情的字眼——实际上确实如此:人们提到它时面部表情肌肉都会作出愉悦的反应。

喜之郎从1994年就开始在媒体上广告,真·广告界前浪无疑。 它家的广告数量虽然多,但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套路:洗脑音乐中透着丝丝清奇魅力,土酷画面里流露出些许迷幻气息。 甚至有些广告,如今已经成为后时代洗脑般的浪潮——


喜之郎的成功首先在于其对中国大众消费市场结构特征的准确把握,走出形而上的定位误区,反其道而行之。喜之郎果冻布丁的成功也说明美国广告大师乔治·路易斯所言“定位是屁”的论断在某种程度上不无道理。而水晶之恋的市场操作则与定位的细分法则吻合,同样取得巨大成功。所谓此一时,彼一时,喜之郎品牌管理的非常之道就在于完全脱离教条,充分把握中国市场的现实特征。
喜之郎品牌扩张运动的成功不仅显示了在现代商业社会创建一个品牌可以用多快的速度,亲情等基本人性需求怎样可以成为品牌的一部分,更表明消费认知之道将是广告创意与传播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