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品牌,我们总会去优先去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打造品牌?”
这是在问方法,但在谈论方法之前,我们是否已清晰地认知到:
后疫情时代,品牌已不再是人为的产物,而是时代的产物。
01
—
消费理念更迭
传统企业,依旧注重产品的质量和创新,本质上是为产品生产服务,进入短视频时代,引入新的营销平台,目的也依旧是规模化生产。
这没有错,打造品牌的基础自然是质量与创新,目的自然是企业盈利。
但这仍旧停留在了基础赛道——产品本身的质量应当是消费者选择的基本要求——在产品之上的,是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品牌传递的价值理念、氛围感、个性的表达。
根据2023年《中国消费者趋势报告》,有超过52.9%的消费者认为:消费的目的是愉悦身心、放松自我。
Z世代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更倾向于“随性购买”,得益于购物渠道的增加,他们已习惯于多平台购物:线下实体店铺、线上网购渠道、官方自营店铺、代购店铺、二手平台……。
他们的信息源也更多样:除了线下口口相传,更有来自于线上平台的评测文章、实际体验视频、实际购买评论。
小到日常用品,大到家居装修,没有查不到的信息源。

得到他们青睐的产品,既要提供原有功能、外观体验,更要彰显个人价值观念。
疫情过去,消费者从追求物质功能的满足,更向前走了一步,追求物质、精神、价值的三重认同。
消费者已经往前迈出了一大步,企业又是否跟上了消费观念的变化?
02
—
回归品牌本身
除了消费观念的变动,企业仍需面对的是行业内部的产品同质化挑战。
产品的开发,离不开基本功能、附加功能、条件功能。随着科学技术、竞争和需求的发展,产品种类不可避免地走向多样化道路。
然而信息差的存在逐渐被信息化抹平,竞争门槛也被拉低……产品的开发到达一个临界值时,企业会发现,同行的内卷只会越来越重。
而未得到消费者认可的品牌,在市场内卷时,很大部分都将走向价格战。长此以往,品牌的建设更无从谈起。

回归品牌本身,什么是品牌:
品牌是专属符号,是用户的信任,是用户摒除一切跋山涉水的选择,是“非你不可”。
流量带来的一时红利,并不是“品牌”增长的核心,那只是为商品品类打白工。
品牌的打造离不开用户导向,贴近用户,感受用户。
再多的技术创新,若是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可、获得消费者的共鸣,也只是表面功夫。
03
—
品牌证“心”
有时候,我们太想做大自己,想让自己成为某个领域的大咖。
但是否也可以转变自己的思路,先成为某个领域的“小咖”呢?
品牌是一家企业最真实的体现,是个性、是观念、是价值观的传递、是对自己所处的专业领域的独特见解。
被消费者认可,是品牌追求的目标;而让消费者接受企业的观念,转变思路,则是品牌成功的终极体现。

并不是贴合消费者,就必须摒除本心,一味迎合消费者。
当价值观念、个性表达、得到共鸣的人围聚起来,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品牌的“证心”。
例如近些年兴起的国潮服饰、国潮化妆品,可能并非是国际一线、甚至也算不上国内一线,但它们的成功不容忽视。
它们的自信,正是来自同类间的互相吸引——我们吸引喜欢我们的人,认可我们的人。我们不模仿任何人,我们就是做自己。
04
—
新的思路
或许我们能提供一些重新思考的思路:
我们擅长的、可盈利的业务是什么?
在现在的市场上,我们在哪些区域、哪些人群、哪些功能、哪些品类上有自己的优势?
我们的个性如何体现?
再进一步思考:
如何做出差异化、独特化?
如何与消费者共鸣?
如何穿透品类,细化到每个使用场景,直指消费者需求?
品牌的传播,它是鲜活的,是有力量的。
我们对品牌的学习,仍旧在路上,欢迎共同讨论。
(图源网络,侵权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