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近现代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作日益复杂化,分工日益精细化,协作日益广泛化,标准化能够作为生产管理的重要手段,自然也逐渐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18世纪末,英国人莫兹利提出了统一螺旋螺纹和其他机械零配件标准的建议。
别看只是小小的螺丝——在英国全国范围内,采用一种统一的螺纹制式来代替以往种类繁杂的螺丝,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全体机械行业的生产效率。
机器修理可以购买到同规格的螺丝,同样的螺丝也能用于组装其他企业生产出的产品,而不是再去单独购买不同规格、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螺丝。
人们开始了解到,并不是种类越多越好,真正的“好”在于“精简”。

20世纪初,美国人泰勒经过潜心研究,把零部件等实物标准化再次提升一个层面,上升到方法和管理制度。
1911年他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系统论述了企业管理、作业规程管理、计划管理、专业管理、工具管理等多方面高层次的方法。

泰勒原本只是一名普通的机械工人,但通过规划管理自己,一步步晋升为总工程师,获得机械工程学士学位。
1911年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系统论述了企业管理、作业规程管理、计划管理、专业管理、工具管理等多方面高层次的方法。
他认为科学管理的目的是谋求最高的劳动生产效率,而提高效率就需要管理的科学化和标准化。
应当将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经验、知识、技巧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寻找共性和规律,进行标准化,从而代替经验。
这样一来,只要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材料,有标准的作业环境,有标准的操作方法,即使是新手也能够迅速投入工作。
标准化,可以是简单的工具标准化
泰勒工作的钢铁公司有一项铲掘煤粉和铁砂的工作,最开始工人使用相同的铁铲进行工作,效率不高。
泰勒通过简单试验,发现当一铲取量21磅时,搬运量最大,使用不同工具搬运也影响效率。
于是泰勒针对不同物料设计出多款不同形状和规格的铁铲,使得工人每铲负荷接近21磅。
简单的标准化改动,却使工厂收益巨大——工人需求量从400~600人减少到140人,每人每天操作量从16吨提高到59吨。

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新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社会生产力发生了飞跃发展:一项工程可能设计数十个部门和行业、企业。
且不仅仅局限在某一国内,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使各国企业纷纷走出国界,走向国际市场。
现代标准化也随之走向全球,采用国际标准成为各国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方针与政策。
第一个遇到的问题便是产品和零部件在国际范围内的互换与统一问题——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应运成立。1946年,在国际标准协会国际联合会的建立基础上,成立了国际标准化组织,也就是我们熟知的ISO,负责国际间标准化工作的协调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第三十九届国际标准化组织大会的贺信中指出“标准助推创新发展,标准引领时代进步”。
“中国将积极实施标准化战略,以标准助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
10年来,国务院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新修订的《标准化法》颁布实施,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纲要》,我国标准化发展实现了3次重大跨越。
技术更新、产品迭代、市场变幻
——标准将是未来主流
标准化工作不仅仅是国家层面的宏观指引,更需要每一个企业积极投入。
我们深知,一成不变只会逐渐落后,唯有主动加入市场,加入标准化工作,成为规则的制定者才能切实增强企业的实力,亦对提升我国整体实力有着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