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手知尺”、“结绳记事”自然在人类日常生活中诞生了。
这些通过简单工具及人体进行的活动严格上来说并不能算是标准化,误差可想而知:人手的大小不同、结绳的大小有异,步子迈的大小也不同。
那时的人们并不清楚自己应当去做标准化工作,共同的语言、文字、生产工具在那时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
我国最早发明和使用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标准化文字。

象形文字将人们的认知统一起来,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文字”——这第一道概念。
到了先秦时期,为了统治阶级的利益,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开始了统一度量衡的工作,并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商鞅方升”(升,是较为通行的容量单位),上有铭文刻录“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

古代量器流传者为数不多,多用于计算农作物的多少,是商品交换和农业赋税的重要参照物。战国商鞅方升是与重大历史改革相关联的国家统一颁发的标准器,是秦统一六国后以商鞅所造量器为标准器具。
往后的历史时光中,虽留存下来的实物量器极其罕见,但根据记载,各朝代均有关于量器等工具的规定记载。
宋代由官方编写的《军器法式》,便使用了四十余卷来说明军器制造规范。规定了各种兵器的制造标准、材料、工艺、规格和检验等方面的要求。
这能够说明官方已经开始重视标准化所带来的作用与增益了。
而到了1041年,“标准化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活字印刷术诞生了。
将提前准备好的字块按顺序排入一块带框的铁板上,通过烤制等简单工序后成为一版,刷上墨,将纸覆盖上,便能成功将字印上。
只要字块准备充足,便可随时拼字,字块不仅可以重复利用,也更有利于储存和保管。制作成本也随之降低。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及,点评道:“这种方法,如果只印两三册,不算省事。若要印成千上万册,则效率非人力所能及。”
毕昇成功运用了标准单元、分解组合、重复利用、可互换的标准化原则进行文字印刷活动,为后世标准化更科学、更系统的发展埋下了一粒等待萌发的种子。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