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是一把看得见的量尺,可以衡量企业工作, 衡量“何可做,何不为”。
01
-
正确认识
企业标准,是对企业范围内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要求、管理要求和工作要求所制定的标准。
涵盖的内容可以是软件、硬件、流程性材料或服务。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我们去洗车店寻求洗车服务时,洗车程序实际上就是一种“本店标准”。

正规、有序的洗车店内几乎都会张贴类似的流程图。
通过公示流程让消费者参与监督,消费者清楚放心地知道,每一位工作者都是按照相同的流程进行操作,由谁来提供服务并没有差别。
流通在市场上的产品也是相同的道理:产品只有在相关部门备案登记后,把执行标准号打印在外包装上,质量监督局或者消费者才能知道你的产品有备案。
企业采用的标准不同,在外包装上的编号也会有区别,使用Q、T等开头的企业使用的正是高于国标的企业标准、团体标准。
这是一种自我公开与声明,相当于企业产品的“档案号”。
自我声明公开后的企业产品标准正是企业组织生产和接受产品质量合格评定的依据。
当供需双方由于产品贸易发生争议时,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依据合同规定的企业产品标准进行仲裁和检验。
企业拥有自己的标准体系,首先便是为企业管理提供了综合的基础平台:员工是否按公司的标准流程办公?奖惩制度是否落实?晋升通道是否透明?KPI计算是否有错?
这是双向的保护,标准和规则保护着所有利益相关方:从员工到管理层。
有序的标准下,工作流程交接平稳,效率提升——真正做到“人人有责、程序明确、标准到位、绩效可察”。
其次,标准的复审和修订保证了标准的有效和市场适应性:如果缺少对标准体系的持续完善,内部管理水平不能随企业发展同步提高,就会阻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甚至造成企业经济的停滞不前。
当企业扩张,工作人员数目增加了,管理难度也会增加。
如果永远是“上管下”的督导式扁平化管理,时间长了不仅容易使底层员工失去主动参与标准化的信心与积极性,也容易出现多种团体式弊病。
当企业的产品使用的技术在市场上有竞争力、有话语权,为产品设立企业标准,既是为消费者树立企业敢于争先、技术出众的形象,同时也在品牌延伸赛道上抢先占下一席之地,构建属于自己的生态链。
当第一款孕妇儿童也能安全使用的杀虫剂面世时,这一技术优越的定位便牢牢打在了品牌的身上——谁都想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此时就只能靠产品硬实力说话。
标准化工作是企业的一项基本工程,更是一项长期工程。
可以说在前期的投入不仅包括资金上,还包括了时间、培训,内部环境的改变不是朝夕更替的——公司管理层必须了解到标准的重要性,所有部门都将协调性、规范性落到实处,寻找最能提升公司效率的方式,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一味去套用“互联网大厂”的工作方式,而不去考虑年轻的员工是否还愿意“被激励”;当自我和组织发生碰撞,消费观、工作态度、时代的变化,一切都在影响着公司的发展与存续。
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单的问题标准化、标准的问题精细化——唯有如此,才可以使得企业标准有效性、先进性和适用性稳固增强,团队凝聚力有力提升,同时有效提高企业发展的质量、品牌效应和综合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