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e60 Pro突然预售以及随之而来的“一机难求”,恐怕是近期关注度最高的事件之一。
从2019年5月,美国商务部把华为列入实体管制清单,禁止美国供应商未经许可向华为提供半导体技术和产品。华盛顿此后也进一步禁止供应商向华为提供任何用美国技术、美国软件设计和制造的半导体产品,华为也无法采购或代工5G芯片。这使得华为手机业务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市场份额一路从世界第2滑落至“其他”之中。
华为消费者业务营收大幅下滑:从2020年的4829亿元,下滑至2022年的2145亿元,终端业务营收占比从54.2%回落至33%。一位小米高管曾在微博透露:被美国断供后,华为在全球流失了8000万用户。
然而一切改动的端倪都从这台“争气机”——华为开售的新一代旗舰Mate 60 Pro开始了。
网络视频显示,尽管Mate 60 Pro手机内没有任何地方带有5G标识,但测速软件发现,这款新手机的网速轻易就破了300Mbps,峰值甚至可以超过800Mbps,达到了5G网速标准。此外,也有视频显示,Mate 60 Pro采用了华为芯片部门海思设计的麒麟芯片。也有网络媒体指,该芯片采用了5纳米(也有说法是说7纳米)工艺技术——仅比最新技术晚一代。但彭博社称,无法确定该芯片的制造商或先进程度。
尽管华为所公布的Mate60 Pro详细技术参数并不完全,但从业者“拆机”结果来看,国产化率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在“被卡脖子”环节领域。
有业内人士称,Mate60国产化率高达90%以上,这一点并未得到证实。但从华为不断上调出货预期来看,Mate60产能问题应该得以解决,国产供应链打通应该是大概率事件。这代表着Mate60零部件国产化率或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Mate60系列带来最大惊喜和成就不仅在于其芯片处理器和全新信号通讯解决方案,更在于国产供应链完全有能力实现全链路自主的智能手机制造。
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式壮举。
华为一路走来,经历了太多。它是中国最具传奇色彩的民营企业,是全球排名第一的通信设备商,也是世界500强中少有的非上市公司。
这些年来,随着华为手机的热销,以及美国制裁事件的发酵,华为的知名度不断扩大,成为媒体和公众长期关注的焦点。
1987年,任正非与五位合伙人共同出资2万元,在深圳成立了华为公司。在创立初期,由于资金以及技术都不太够,所以那时候华为的战略主要是“低调发展”战略。而凭借之前积累下来的人脉,当时的华为成为了一家生产电话交换机(PBX)的香港公司的销售代理。
1995年,华为开始了拓展海外市场的艰苦旅程,起点就是非洲和亚洲的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经历了6年的拼搏,华为在海外市场才真正有了气色。2001年,华为的产品已经进入了非洲和亚洲的十几个国家,年销售额超过3亿美元,华为的品牌也开始在这些国家地区逐步叫响。
2017年华为与央视合作,集中力量投入央视最优质的传播资源。2019年继续加码,加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品牌强国工程。
2019年后,在中美博弈的过程中,中国一些消费者出现了极强的民族主义情绪,华为在2019—2020年在中国市场占比的提升也被解读为民族主义的推波助澜。原因在于,华为是中国高科技的代表,是国货的代表,中国消费者认为购买华为产品就是支持中国同时抗击美国的体现。
任正非在接受采访时说:美国的刁难,不仅没有打垮华为,倒是激励起我们无限的斗志,特朗普更是在一定程度上给华为做了免费的广告。其实,任老的话虽是调侃之言,但也无限接近事实。因为禁令事件,全球的媒体和消费者都在关注着华为,知道了华为的5G芯片、5G专利、通信设备,也知道了华为的5G手机,这个广告比任何广告的说服力都强多了。
我们还需要明白一点——如果没有很强的产品竞争力,仅靠民族主义情绪不足以支撑华为占据中国手机市场近半壁江山,也不能推动华为登上世界第一的宝座。
华为保持了清醒,没有利用民族主义情绪来渲染品牌,一直立稳本国文化,在为其产品取名时借助中华文化的独特视角,发挥文化渗透力,以增强影响力实现自身传播诉求。
华为几乎注册了整本《山海经》中的神兽名称,将其用于研发产品的命名上。将操作系统取名“鸿蒙”、手机芯片取名“麒麟”、服务器芯片取名“鲲鹏”……作为一种高语境文化,华为产品中的每个名字都有其寓意。如鸿蒙这个词意为盘古开天辟地,天地混沌初开,而鸿蒙之于华为就有这样的意义,这样的开始代表着华为要走上一条新道路的决心,切合此刻华为的境遇。这也体现出华为作为中国品牌的文化自信。
华为品牌,得益于扎实的技术、时局的推动,也许很难再次复制它的成功。
但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坚信“星星之火”的力量,培养好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积累实力,终有一日也能与众多品牌在国际舞台上各展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