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象方便面的故事,以及掌舵人姚忠良的故事,应该被更多人知道。
在上个世纪90年代,白象还是河南地区的一个食品小厂,由于经营不善,已经陷入了严重亏损的状态。
因为是国企,反正有国家发工资,工人根本不着急。厂长也是一个接着一个换,但厂子的局面始终没有改变。直到一个叫姚忠良的男人出现了。

姚忠良,1962年生在河南驻马店地区的一个普通人家,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很多少年都渴望长大后报效祖国,姚忠良也不例外。所以,18岁那年就去参军了。等到退伍时,因为表现优异,被分配到了一个县里的粮食局工作,而因为在工作中表现突出,又被调到了河南省粮食厅工作。危机,危机,当危难来临的时候,恰恰也孕育着机会。那个时候的白象方便面,在很多人看来都是身陷危机中,但如今回头去看,何尝不是姚忠良人生中的一个机会。
领导派姚忠良去扭转白象的局面,他知道那是一个烂摊子,但还是踌躇满志地去了。不出姚忠良的意料,白象的很多工人都很懒散,是那种怎么鼓励、激励都没办法“叫醒”的人。或许,那也是一种“装睡”吧!仗着是国企,就迷迷瞪瞪地觉得自己前途无忧。军人出身的姚忠良,只好大刀阔斧地开始改革。以“带薪休假”为由,他给一些老员工放了假,然后,从各大高校招聘了一批新生力量,这些孩子刚毕业,有理想,有激情,正是危机中的白象所需要的。姚忠良亲自出马,带着这群孩子走街串巷,去推销白象方便面。 可以说,他们是用最笨的办法,用最原始的宣传方式,让原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白象,成为了白象的消费者。 不过,这最笨办法的背后,却是最强毅力、最大决心。
1997年,姚忠良来到白象的第二年,白象扭亏为盈,销售额还超过了1亿元。
但后来的白象,又一次陷入了危机,因为姚忠良离开了。但姚忠良也是无奈为之。当时国企改革,上级又派了几个管事儿的人到了白象,而这些人在管理理念上并不统一,姚忠良失去了话语权。2001年,姚忠良辞职,也趁着这个时间,他回到学校去深造了,学的是中国人民大学的管理学专业。而这段时间的白象,又出现了很多问题。在姚忠良要毕业的时候,领导又提出希望他回到白象。所以就有了姚忠良的第二次“临危受命”。这次回到白象后,他就始终都和白象在一起,把白象推向了史无前例的高峰发展期。
2007年,白象的收入超过了40亿。
低谷时无人问津,繁荣时争相靠近。在康师傅、统一等大品牌方便面陆续被外资入股的时候,也有外资相中了白象,但姚忠良一口回绝,坚持做中国人自己的白象。
在去年,白象也因为它“穷但是坚定”的精神,凭借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而登上过热搜。在2021年的河南水灾中,白象食品第一时间向河南灾区捐赠了500万元人民币,并在其郑州的公司内,向社会各界提供了帮助。白象不仅搬空了公司的所有库存为受灾群众免费提供泡面、热水和休息的地方,还自发的组织员工为其他人带去了帮助。而就在白象这一举动引起了社会的注意时,白象却在内部通知中向员工强调,一定要实实在在地去救灾,不要为了所谓的流量而将精力用在宣传上,不浪费社会资源。白象“脚踏实地、低调做事”的精神由此可见。
 今天,白象意外走红。这看似是一个意外,但其实是姚忠良领导下的白象默默无闻地走过了几十年路程的一个质变。姚忠良领导下的白象,骨子里是爱国的,更是爱民的。白象的员工里有超过三分之一是残疾人。他们在这里工作和正常人一样得到尊重;白象食品拒绝外资的收购和入股,真真正正的是完全属于我国独资企业的一家食品公司。白象作为一个既有民族情怀,又有产品质量的国货品牌,屡次使人们所破防。而在破防的背后,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一个品牌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对百姓的诚恳与关怀、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尤其是当前世界局势动荡,俄乌关系紧张,如果自身的实力不强,很容易被其他国家的“制裁”所困住发展的脚步。所以,我国更需要这种完全的“自己人”的企业来作为坚实的后盾,为国家的富强贡献出更大的力量。 |